爱上海

 
连君:“乡村记忆馆”的符号与情怀
转载于:新快报
网址://news.xkb.com.cn/yule/2012/0511/199863.html

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实习生 吴琰/文 夏世焱/摄

  在安静恬适的小洲村里,住着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也藏着许许多多由他们的梦想筑成的展厅和休闲空间。设计师连君的收藏馆也藏身其中,命名“乡村记忆馆”。他将从家乡雷州收罗的乡村旧物件搬进了这里,也将融入自己设计理念的各种仿古箱柜和灯饰当成了展品,甚至爷爷、奶奶用过的旧水缸和竹篮,也能成为这里的一撮风景。连君说,这是收藏乡土符号和记忆的好地方,只要这些东西在,就能寄放他对乡土的思念。

  收藏乡土风,留住岁月痕
  乡村记忆馆空间不大,但陈设相当规整密集,进门甚至会有种误入古董老店的错觉。不大的房门,正对着的是一只朴拙的雷州石狗,昂扬挺立,但脖子上却系着一条不搭调的红领巾,主人连君就是如此的“别有用心”。石狗后边是一道“砂锅盖屏风”,连君用从老家雷州运来的近百个砂锅盖,串连在一起,很轻易就打造了这道别致的屏风,瞬间将“老土”的砂锅盖变成了艺术品。看到参观者被“砂锅盖”吸引,连君有点羞涩地解释:“我总是想将一些很不起眼的东西,打造出不一样的美。”而乡村记忆馆就是他各种奇怪想法变成真实试验品的展览馆。


连君在"乡村记忆馆"中,后面那行仿似用木炭写的字,那是他的家族训言:"个字都抵九丘田。"

    进入展厅,这里的古朴与不轻易流露的美让人印象深刻。用黄泥涂抹的墙壁,暖色的灯,原生态的装饰,古朴的器物,勾勒出一幅小情小调的南方乡村图。摸着粗糙、厚实的墙面,连君还是忍不住赞了自己一句:“很耐看吧?这样的纯天然装饰,我觉得很有质感,很接地气。”屏风后边“供”着的一只破了洞的大水缸也颇惹人注意,在缸的缺口处还“流”出来了一沓作家陈文的《白纸黑字》,残破古朴中带着浓浓诗意。连君介绍说,这口历经沧桑的水缸是他爷爷留下的,“当时家里穷,水缸一裂爷爷就用铁圈箍起来,一次次地修补,也不忍丢掉。我把它从乡下运过来,作为一种留念和缅怀。”


这口历经沧桑的水缸是连君爷爷留下的,缺口处还"流"出一沓书,残破古朴中带着诗意。

    和水缸一样在连君手里成为艺术品的,乡村记忆馆里多不胜数,比如五六十年前的木匠所用的凿子、铁杵,旧手电筒、自行车锁,甚至连君奶奶视为“宝匣”的带盖竹篮及雷州乡村捕捉鱼虾所用的各种竹笼都能在馆中找得到。这些破旧物件如今已没有实用价值,但它们身上刻下的岁月痕迹却能让人回到那个艰苦却充满温暖的年代。连君笑说,“这些东西除了供大家欣赏,将来让自己的后代看看,记住以前生活的不易,也算是一种家族记忆的传承。”


连君设计的仿古箱柜。

  乡村记忆馆中还有一行字甚为醒目,那就是连君的家族训言:“个字都抵九丘田。”这也是爷爷辈流传下来的“乡下话”,“意思是一个字比一亩田都要珍贵,语言虽朴实,却有着对知识和文明的虔诚渴望。”从乡土中走出来的连君,对此体会颇深。


"乡村记忆馆"既乡土又时尚。

  朋友聚集圈,创意诞生地
  虽然乡村记忆馆正在渐渐变成连君收藏创意和情怀的地方,但这里,原本只是他为方便朋友聚会找的一处雅致之地。
  “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思维的碰撞,我一直觉得交流就是最快的学习方式。”连君说,建立乡村记忆馆最初就是搭建一个与朋友聚会分享的平台。来往此地的除了设计界高朋,也常有作家、艺术家和各行各业的熟人、陌生人,“看过这里的,都觉得不错,很多人回去之后又带朋友过来,人就越来越多,朋友也越来越多。”身为设计师,连君坦言四出游历的机会有限,但好在他有常聚于此的一干好友,“他们的很多想法,往往都能让我触类旁通,创意就会源源不断。”连君说,作家陈文就是这样的一位良朋,“我们是同乡,有着相同的成长背景,也都固守着乡土情怀,因此,格外合得来。我受他的影响也很大,每次我想做一些个性化的东西,他都给我很大的鼓励。”
  热爱乡土,但连君并不是一个“土人”:他爱好音乐,既听古典也听周杰伦;他热爱阅读,既看古典文学也看各种杂文随笔;他不觉自己前卫时尚,但设计作品常能将古朴民族的东西变得时尚、国际化。
  “世界观、中国根”是连君的设计理念,“最理想化的是能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慢工出细活,但当下被快餐文化充斥,现实往往无法让人如愿。”说到设计,连君流露出了淡淡的忧郁,但说到自己的一些作品,他又开始抑制不住地思维跳跃,“一栋好的建筑,也是一个精神符号。在乡下,建一栋房子,一个家族就可以在那里存活下去,根也在慢慢生长,家族的精神就得以流传。在城市,我想的是能在残缺的原始自然之下,融入一些现代设计,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对舒适的需求,让处身其间的人有一种归属感,而不是被石屎森林围困得透不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