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生态是建筑设计师的使命
 ●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转载于: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3-04/19/content_7183482.htm

    连君,70后,雷州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著名人文生态建筑与装饰设计师,其代表作“茂德公草堂”被城市白领称为广东最奢华的茅草房,是在城市打拼的富豪们寻找乡村记忆的场所,曾一度引发建筑设计圈的争论和反思。他也是积极和理性的环保主义者,擅长用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来激发设计灵感,从而塑造地段独有的“场所精神”。

    人文生态环境是高潜质资源

    南方日报:城市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要重视和保护人文生态环境?

    连君:相比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人文生态属于软环境的部分。有学者把它看成是一种高潜质的资源,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的社会保障。通过考察一个地方的人文生态环境,可以清晰完整地找到前人思维方式和生活变迁的线索。这也可以看成是人类发展轨迹的历史证据。文化才是建筑的第一生命,保护人文生态环境,实际就是在保护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

    南方日报:但保护人文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工业化似乎存在矛盾。

    连君:从国外经验来看,必须以环保代价来换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说法,不过是一些懒汉和差生推诿责任和掩饰无能的借口。日本大阪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城市,然而,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都非常好,天空还是那么蓝,树还是那么绿,城市的中间还到处可以看到一块块的水稻田。

    南方日报:城市化、工业化必然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期望回到乡村田园,体验农耕生活。作为设计师该如何帮助文化产业投资者去把握这些机遇?

    连君:保护和推广人文生态是历史赋予建筑设计师的一项重要精神使命。以往我们开展的每一项设计都在践行这一理念。在设计茂德公草堂和广东樟树湾温泉度假酒店等建筑群时,我们充分抓住了现代人怀念和追求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心理,创造出了一个个完全不同于现代都市生活的休闲文化生态空间,帮助一些人找回了阔别已久的乡村记忆和文化体验。不管怎样,人文生态建筑设计营造出来的特有的“场所精神”,让我们的价值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实现了共振。

    生态建筑的特点就是造价低

    南方日报:这些年,您一直在推广人文生态建筑,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生态建筑?

    连君:生态是当前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关切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日本建筑界倡导的生态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意识,即人文生态,他们主张借鉴前人的生态节能经验来构造现代建筑,认为建筑物的节能、生态,并非都必须要用最贵、最新的技术和材料,因为高科技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都要耗费大量的能源,一次性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而且今后日常的维护费也是相当昂贵。因此,他们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构建生态建筑。

    南方日报:人文生态建筑的建造成本是否比一般的建筑要高?

    连君:恰恰相反,生态建筑的特点就是造价低。因为建筑和装饰材料往往都是被现代社会所抛弃的一些东西。譬如,我们在设计和建造广州茂德公草堂时大量使用的茅草、瓦片、土砖等等,都是普通农村最常见也是大家在修建现代建筑时不用的材料,再如我们在建造李艺金钱龟文化馆时用到的牡蛎壳,是海边渔民想尽办法要处理掉的生物垃圾,我们把它们用在建筑上等同于废物利用。